继2023年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,今年8月,成都将迎来世界运动会。这座绿意盎然的公园城市、智慧涌动的创新高地、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融的文旅胜地,完美诠释了运动与休闲的和谐共生。成都正以其蓬勃的创造力和诗意的宜居温度,向世界绽放其卓然魅力。《在成都》栏目将聚焦成都近年来的瞩目成就,带你深度探寻这座日益精彩的城市!
↑在成都市龙泉山上远眺,晨晖照亮雪山和主城区(2025-08-02摄)。新华社发(谢小明摄)
清晨6:00|奖牌里的生命图谱
微曦初露,阳光照亮海拔5364米的大邑大雪塘,拂过冰川、流石滩、草甸、森林,洒遍海拔359米的简阳沱江河谷。
↑在成都市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,雪山与平原沃野同框(2025-08-02摄)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巨大的垂直高差造就了成都丰富的生境,庇护了万物生灵,让成都西部和其所在的西南山地成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。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奖牌,正是从这样丰茂的生态意象中获得灵感。
↑大熊猫轮廓,竹子纹饰,打开是芙蓉花和金丝猴。
↑大熊猫、川金丝猴、芙蓉花
大熊猫、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,竹子、芙蓉花是成都的代表植物,它们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共同绘就了成都的生命图谱。
说到成都的大熊猫,可远不止那些生活在繁育基地,活跃在社交媒体的“熊猫明星”,更值得关注的是珍贵的野外种群。
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,红外线监测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珍贵画面(2014年-2025年)。
2025-08-02,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,其中成都片区生活着73只野生大熊猫(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统计结果)。国家公园建立后,通过植被恢复,廊道建设,大熊猫碎片化的栖息地正在逐步串联成片,生机勃发。保护大熊猫就像撑开一把伞,和大熊猫一起伴生的所有生灵都在这把伞下得到了庇护。
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成都的生态底色,是自然赋予这座城市的天然禀赋。
关键词:生物多样性、大熊猫国家公园、伞护种
上午9:00|天府绿道+“碳惠天府”=绿色生活“快车道”
在成都南部的天府绿道上,几名骑友迎着晨风骑行,轻快穿梭在花海、树林与水网之间。他们的手机弹出提示:“您本次骑行获得碳积分8分,可用于兑换绿色商品。”
↑在成都市高新区石羊街道三元社区的油菜花田,市民沿着绿道骑车、散步、赏花(2025-08-02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这是来自手机小程序“碳惠天府”的提示。步行1000步得2碳积分,共享单车每日最高可得60碳积分。积分可以兑换消费券、环保文创商品,甚至是博物馆门票。成都打造的这个小程序是一种碳普惠机制创新。除了骑行,回收垃圾、光盘行动、环保随手拍、打卡低碳场景等等都可获得碳积分。
目前平台已吸引超过250万用户,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融入每日寻常。
↑“碳惠天府”小程序的操作界面
骑友们骑行的天府绿道更令人称道。绿道规划全长16930公里,每日更新、不断延伸,串联起公园、小游园、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,更串联起文化地标和各种消费场景。
↑在成都市温江区汪家湾绿道,自行车骑行者在如画风景中骑行(2025-08-02)。新华社发(田相和摄)
↑这是成都白鹭湾湿地内的绿道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(张直 摄)
绿道不仅是成都人的绿色通勤路,更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,短暂地与自然亲密接触,享受身心的舒缓与放松。
关键词:低碳生活、绿色休闲、全民参与
上午11点|龙门山,人与飞羽共舞
成都西郊,龙门山层峦叠翠,志愿者和观鸟爱好者在大坪村都统岩监测点架起望远镜和长焦镜头。在他们面前,越来越多的猛禽在山谷上空翔集。
↑猛禽在龙门山山谷中盘旋(2025-08-02摄)。新华社发(余欢 摄)
全球有九条候鸟迁徙通道,四条经过我国,而成都是其中两条通道的中重要枢纽。每年春秋两季,数十种、数以万计的猛禽沿龙门山迁徙。
↑龙门山拍摄到的普通鵟、棕腹隼雕、蛇雕、凤头蜂鹰、林雕。新华社发(余欢摄)
从2023年春季开始,志愿者和鸟类爱好者们以公民科学的形式持续开展猛禽监测。为了更好地了解猛禽的种类、数量、分布、迁徙规律,摸清它们面临的盗猎威胁,他们每天从8点到17点,连续五个迁徙季持续守望。
↑志愿者用望远镜观察猛禽。新华社发(余欢 摄)
他们的观测为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,持续的到访和监督也协助公安和林业主管部门更精准地执法。此外,志愿者们还深入社区,带动当地人与鸟类爱好者们一起参与到丰富多元的活动中。
↑观鸟赛,科普讲座,自然研学,生态体验。(2025年5月)
↑观鸟赛上,村民摆起坝坝宴,端出自家拿手菜。土特产也不能缺席,生态市集一起买买买。(2025-08-02,龙门山猛禽监测和保护项目组供图)
这些活动让志愿者、鸟类爱好者与当地居民紧密连结在一起。社区猛禽保护的意识和氛围越来越浓,盗猎现象有所减少。更重要的是,观鸟催生民宿、餐饮、市集、专业导览和研学课程等新业态,带动了社区经济。自然保护与乡村振兴在这里找到了协调发展的路径。
成都正把“看见一只鸟”的瞬间,变成亲近自然的绿色入口,更让观鸟和护鸟变成增进当地福祉的钥匙。
关键词:公民科学、社区保护、生态经济、乡村振兴
下午2:00 天府之檐 敞开绿色怀抱
烈日当空,不妨来“天府之檐”——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乘凉,它是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。
↑被称为“天府之檐”的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(2025-08-02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
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将选择“天府之檐”区域,以现有城市空间作为开幕式场地,能够充分利用既有设施,也能展示成都公园城市的魅力。
成都世运会秉持节俭办赛,27个竞赛场馆(场地)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,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,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。
↑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香城体育中心(2025-08-02摄)。这是成都大运会的新建场馆,2025成都世运会期间这里将承办软式曲棍球比赛。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
此外,本届世运会不新建运动员村,就近利用现有酒店。竞赛器材“赞助优先、能借不租、能租不买”。成都将敞开绿色怀抱,迎接世运会的各方宾客。
关键词:节俭办赛
下午4:00|公园城市 诗意栖居
夕阳西下,杜甫草堂里竹影婆娑,孩子们围坐听老师讲述《春夜喜雨》,千年诗意仍在这座川西名园里绕梁不绝。
↑成都杜甫草堂里的杜甫雕像(2025-08-02摄)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视线向远处延伸,从古老园林的青瓦粉墙,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层峦叠翠;从环城绿道串起的郊野公园,到街角巷尾突然撞见的口袋花园。先人的造境智慧与现代的园林理念共同融入整座城的生态肌理,润物无声。
↑ 这是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风光(2025-08-02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谢小明 摄)
↑在成都青城山老君阁俯瞰成都平原(2025-08-02)。新华社发(黄伦斌摄)
↑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一景(2025-08-02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
↑成都市锦城湖公园和附近的新世纪环球中心(右上)。(2025-08-02,无人机照片)新华社发(杜宁 摄)
↑市民在成都市江滩公园散步(2025-08-02摄)。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
2018年2月,“公园城市”理念首次在成都提出,要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大公园,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。经历了七年的探索和实践,成都形成了“园中建城、城中有园、城园相融、人城和谐”的生态美境。
关键词:公园城市 人城和谐
傍晚6:30|锦江畔,绿水常在
夕阳西下,锦江静静流淌。市民在水岸边散步、慢跑、观鸟,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因污水横流饱受诟病。
↑这是成都市第九再生水厂,位于锦江区大安桥村,总设计处理规模100万吨/天(2025-08-02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↑这是俯瞰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(2025-08-02摄,无人机照片)。位于成都市府河边的活水公园,集水环境、水净化、水教育于一体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↑在成都市锦江高新区段,众多水鸟栖息在生态鸟岛上(2025-08-02摄)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通过治理,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%提升到2021年的100%。至今锦江水生态质量不断提升,她串联起成都市民巴适安逸、和美幸福的美好生活,承载了业态丰富、烟火十足的宜居生活图景。
关键词:污染治理
晚上9:00|龙泉山上看人间烟火
↑在成都市龙泉山上,几位游客在桃花林下享受落日余晖时刻(2025-08-02)。新华社发(谢小明摄)
↑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顶观景台附近灯火通明,顾客这里避暑消夜(2025-08-02)。新华社 发(李向雨 摄)
在山顶的清风里,望脚下人间烟火。繁华都市的璀璨灯火本该与青山的呼吸同频。
结语|生态之城的绿色脉搏
一日步履,感受生态之城的绿色生命力。从晨曦鸟鸣到暮色烟火,成都试图寻找繁华与自然共生的密码。这不仅是城市的绿色转型,更是千万人共同奔赴的永续未来。
策划:张晨
编辑:韩岩 陶希夷 那宇奇 许雅楠
摄影:江宏景 胥冰洁 王曦 刘坤 余欢 黄伦斌 田相和 张直 嘉楠 杜宁 唐文豪 谢小明 李向雨
素材提供:龙门山猛禽监测和保护项目组、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